减肥神药,卷起来了|诺和诺德|格鲁|丹麦克朗

米内数据显示,2018年奥利司他的中国市场规模为2.61亿元,并在2020年快速增长到7.4亿元,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68.38%。但是此后,奥利司他突然“受冷”,销量直线回落,2022年该药物在中国的总体规模仅为4.98亿元。业内人士分析,造成奥利司他昙花一现的原因,首先是奥利司他本身的效果较弱,副作用也较多;第二是疫情影响,造成了销售困难;第三,就是因为GLP-1类药品的异军突起。大家都在翘首以待,等待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等“肽肽”们的早日到来。“肽肽团”赛道臃肿中国的减肥市场这块“香饽饽”,不可能不被人注意到。2021年4月,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商品名:诺和泰)于首次在中国获批上市。而到了2022年,诺和泰在中国的收入已经高达21.96亿丹麦克朗(约人民币20.85亿元)。除此之外,诺和诺德的利拉鲁肽、礼来的度拉糖肽都有着不错的销售成绩和趋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肽肽”们目前在中国的适应症均为糖尿病,而非“钱景”更加钱景广阔的减肥领域。迄今为止,在我国唯一获批的GLP-1类减肥药,只有华东医药于今年7月份获批的利拉鲁肽注射液(中文商品名:利鲁平)。但由于利拉鲁肽作为初代GLP-1类减肥药,其名气和效果远不如升级版的司美格鲁肽,再加上利拉鲁肽需要每天进行注射,花费,所以华东医药号称获批了中国首个减肥针之后,对公司业绩以及对二级市场均未产生重大的影响。大戏,都在司美格鲁肽或者度拉糖肽等更优质的产品身上。于是,今年年初,礼来宣布用于肥胖或超重成人患者的在研药物替尔泊肽注射液(tirzepatide)中国的III期临床试验取得积极结果。今年6月3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显示,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减重适应症提交上市申请。8月21日,礼来(Eli Lilly and Company)公司在中国递交了替尔泊肽注射液的新适应症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除了原研厂家的积极布棋之外,的中坚竞争力量来自国内药企。包括恒瑞医药、石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丽珠医药等国内头部玩家:据粗略统计,目前国内最少有25家企业,选择以减重为管线进行着GLP-1类药物的研发。
如果再加上以糖尿病为突破口的研发,那就是将近40家企业在这个领域内准备“虎口夺食”。在如此复杂的局面下,有些企业已选择了“知难而退”的策略。比如今年七月,翰宇药业主动撤回了其GLP-1类药物利拉鲁肽注射液的上市注册申请。但是,重利诱惑之下,的企业抱着的,是“为什么不是我”的想法,前赴后继,继续豪赌。内卷何时休虽然说创新药赌的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虽然说GLP-1药物描绘出的减肥市场规模足够诱人。但是,“人潮汹涌式”内卷,已经注定了当潮水退去时,许多人力物力、资源金钱都会随着尘埃落定,变成无用功。在目前GLP-1类药物的研发中,我们发现的是,大量企业的研发是处于同靶点、同进度状态。这就意味着,很有可能许多产品扎堆上市。而在中国,根据国家组织药品集采的规则:一个品种的竞争格局达到三家以上,就可以开展带量采购。这样一来,不仅许多无法进入集采的公司的研发费用会打了水漂,就算是进了集采的公司,也不一定能以量取胜,足够覆盖之前的成本。这样内卷的情况在中国创新药圈并不是个例,而且有很多前车之鉴。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PD1。曾经医药行业里流传一个好玩的段子:医药圈内卷看创新药,创新药内卷看PD-1。2018年6月,百时美施贵宝推出国内第一款上市的PD-1药物,适应症为肺癌,年费用高达28万。但是,从2018年到2021年短短3年时间,国内就有10款PD-1陆续上市,价格也在历年医保谈判中,下降到9万/年或5万/年不等,甚至最终降至3.5万/年。重磅药品的降价,对患者来说是天大的福音,但是对于真金白银投入其中的创新药企来说,或者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同质化竞争过于严重,会削弱企业的生存空间,同时也会占用大量的资本、临床资源,对医药研发的生态造成不好的影响。说得再通俗点就是,当研发带来不了利润的时候,企业研发的热情就会减弱,创新药就更难出现。这其实也是中国创新药的通病。睿信咨询指出,当前我国41%受理的新药均基于6%的热门靶点,导致靶点同质化严重。这就导致一些药品,往往还没火起来,就已经“虚胖”了。内卷的背后,是国内基础研究薄弱,新靶点发现能力弱。现阶段,由我国首次发现的、能够成为临床创新药物的新靶点仍然很少。国内医药公司往往只能跟随国外发现的靶点开展跟随开发。减肥药的现状,只是其中一个典型的缩影。

© 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