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回应新医改个人吃亏

这几天医保改革引起热议,吐槽者认为,改革后,个人吃药看病更麻烦,更吃亏了。
任何-项民生改革,至少应该考虑三个原则: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二是要方便快捷,充分考虑特殊人群特别是老年人的使用问题;三是要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惠民力度要越来越大。
要坚决防止借着改革的旗号,鼓弄一些优美的词汇,而暗中设置门槛,实际上削弱了群众的应得利益和既得利益。
医保改革涉及到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保障,关注度高,敏感性强,稍有差错,就会引起社会动荡。希望有关部门认真倾听老百姓心声,把工作做得更完善更细致更人性化。

多地回应新医改个人吃亏具体怎样回事

今天看了一篇为新医改狡辩的文章,我着实不敢苟同。归纳起来他的是:应该均衡地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视角来观察思考……
①从短期来看。暂时来看是吃亏了!
②但从长期来看。个人还是受益的。如果没有“门诊共济”的有力保障,将会给参保人及家庭带来高额的医疗费用负担,甚至造成灾难性支出。
③这也是迈向全民免费医疗的一个过渡。
咱都是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目光也只能看到身边的一亩三分地,不是说每项政策都有利与我就赞同,否则就反对。只要有利于决大多数人的政策才是好政策,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看看新医改后的民意!反正新医改后我没受益,你受益没?以我家为例,家有古稀之年的二老,退休钱均三千出头,基础病缠身,老头日服九种药,老太太日服八种药。因为医保卡里有钱加之上医院开慢性病药手续繁琐,就办了一张慢性病卡,购药几乎都在药店,医改前进店第一句话是:拿个篮子给我。医改后进店第一句话是:帮忙看下卡里有多少钱。医改前父母住一次院一千五左右,医改后住一次院二千三四。我没受益,你受益没??他说医保卡个人账户实现家庭成员共享,以前可以,剩余的家人们还可以沾点光,现在每次给二老备齐续命的药我得倒贴几百。我没受益,你受益没???以前说:只生一个好,国家帮养老。照这种趋势下去,我都不敢想等我们老了……

多地回应新医改个人吃亏你怎样看

新一轮医保改革正在铺开。改革必然带来阵痛,很多人认为,医保改革后自己的账户余额变少了,进而对新政策的公平性产生质疑。
连日来,各地医保局纷纷发布政策解读,回应质疑和不满。
本轮医保政策调整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中国医保改革将走向何方?
民众质疑改革后个人“吃亏”
多地回应
本次各省的医保改革源头为,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随后,各地纷纷出台了配套的实施意见,并落地实施。
顶端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对本次医保改革反应强烈的两个群体是退休人员、灵活就业人员。退休老人多患有慢性病,经常就医拿药,对个人医保账户较为敏感,直接感受到个人账户减少、报销门槛提高等问题;部分地方的灵活就业人员直接不建立个人账户,心理落差较大。
相对而言,年轻人由于就医频率低等原因,对医保改革带来的变化关注较少。顶端新闻记者联系到武汉市3位约30岁的国企职工,他们均表示没有关注到医保变化。
另一位医保在深圳市的31岁国企职工也表示,对该市去年12月份开始实施的“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改革”并未留意。
面对争议,湖北省武汉市医保局2月9日回应称,改革原因系此前的统筹基金保障住院和门诊大病,个人账户保障门诊小病模式,出现了参保职工“有病的不够花,没病的用不了”的情况。一方面,全市60%以上的个人账户沉淀资金趴在年轻和健康群众的账户中;另一方面,退休和患病群众的个人账户结存不够使用,门诊个人自费负担较重。
对于有参保职工称改革后“个人账户划入少了,吃亏了”,武汉市医保局回应称,改革后,从当期看,大部分参保职工的个人账户划入会减少;从长期看,所有参保职工都增加了此前没有的普通门诊待遇,特别是患病群众和老年人受益。
事实上,武汉市的医保改革相对较为激进。以灵活就业人员为例,武汉市简单粗暴地取消了灵活就业人员的个人账户。而广东省就保留了灵活就业人员的个人医保账户,计入标准参照在职职工执行。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顶端新闻记者,这与武汉市共享医保资金压力有关。实际上,国内多地共享医保已经出现赤字问题。
对于推动“门诊共济保障改革”的原因,深圳市的解释更为具体。深圳市医保局这样描述:从全国情况来看,个人账户的局限性也逐步显现,个人账户沉淀了相当多的结余基金无法发挥共济作用,主要表现为共济性不足,“有病的不够用,没病的不能用”,影响了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而有些参保人因个人账户资金不足,本来可以门诊治疗的病采取住院治疗,对医疗资源、医保基金都是浪费。而另外有参保人,因个人账户资金积累较多,伙同不法分子套取个人账户资金。因此,当前实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是国家在医疗保障领域推进共同富裕、增强民生福祉,促进医保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改革安排。
此外,2月6日,西安市医疗保障局相关人士回应,改革后个人账户每月新增划入额度有所减少,但并不意味着个人会吃亏。首先改革后,参保人缴费负担不变、个人账户的历史积累额不变,仍然归个人使用,还可以在家庭成员之间共济使用,同时,支付范围也进一步扩大,能够惠及到更广大参保人员。此次改革,不仅没有影响参保人以往的待遇,还新增了普通门诊统筹待遇。
医保改革的底层逻辑:
如何调动资金分担社会风险?
当前,中国社会出现婚恋观念变化、人口负增长、老龄化严重等问题,民众对养老、医疗健康等的关注度提高。本轮医保改革背后的大逻辑是什么?未来医保改革的方向如何?
2月10日,顶端新闻记者对话了上海创奇健康研究院创始人和执行理事长、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访问教授、原中欧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对中国医改问题进行解读。
蔡江南教授曾在中美两国高校、政府部门从事30余年的卫生经济政策教学、研究和咨询工作,获得过2002年“美国卫生研究学会最杰出文摘奖”,并参与了美国医保制度改革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以及中国新医改方案的研究工作,对医疗健康行业有着深刻理解。
以下为对话内容:
顶端新闻:本轮医保改革受关注度较高,请问政策调整的大背景是什么?
蔡江南:我国设立职工医保时,学习新加坡经验,分为共享账户和个人账户。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即我国在经济不够发达,医保经费不是很足的情况下,过早地设立了个人账户,把相当一部分钱给分流出去了,不具备参与保险的风险共担功能。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造成了个人医保账户结余和共享账户的结余体量比较接近的问题,也就是说,个人账户结余的体量相当大。
但是因为我国目前各地方有数百家的医保基金,缺少全国的统一医保管理机构,所以医保资金的盘子很分散。这造成经济发达地区统收的共享账户可能有结余,但经济欠发达地方的共享盘子就出现了赤字。
顶端新闻:如何解决这种问题

© 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